跨界洗护最成功的其实是香水品牌?

谁能想到在群雄逐鹿的身体护理赛道,一群看似低调的选手却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。

从祖玛珑、香奈儿、Byredo、欧珑,到闻献、观夏、气味图书馆等国内外知名香水品牌,其产品矩阵几乎都已涵盖洗护或身体护理品类。

可以看到的是,香氛洗护“情绪治愈”已从细分卖点升级为跨品类、跨场景的新基础设施。

01

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?

香水香氛品牌布局洗护线算不上新鲜事,但今年以来,它们的动作更为密集且亮眼。

今年3月,祖玛珑推出了“感官之浴”身体护理系列,并同步官宣井柏然为“祖玛珑身体护理代言人”。今年4月,欧珑推出全新身体洗护系列,并在产品中沿用了无极乌龙、赤霞橘光及茶花香颂三款经典香型。

今年5月,本土高端香水品牌闻献上新了香氛身体护理系列五款全新产品,涵盖香氛磨砂膏、香发润肤香氛喷雾、香氛洗发沐浴露、香氛身体霜、手部及身体香氛润肤乳。另据了解,闻献洗护线早在2023年就已上线。

另一个本土高端品牌观夏的香氛洗护品类也十分丰富,包含氨基酸香氛沐浴液、精油植萃身体乳、乳木果植物精油香氛护手霜、柚皮油沐浴慕斯、柚皮油磨砂蜜膏、身体喷雾等单品

近两年新崛起的国货香水品牌且遇,其产品矩阵中也包含了“个护系列”,包括香氛馥郁护手霜系列、香氛裸纱身体油霜系列等多款产品。

有一点比较值得关注的是,它们在新品传播上会更弱化功效和成分的内容,而是聚焦气味、空间与情绪带来的主观感知价值,这种方式恰好贴合了当下消费者对体验感的追求。

以伊索、Byredo为代表的品牌,不仅在线下门店设置香氛洗护体验区,还会与高端酒店为其提供包含清洁、护理产品,甚至进驻到高端酒店的水疗中心。

不难发现,香水香氛品牌做洗护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举动了。

长期以来,香水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,这种信任背书让消费者更愿意尝试其推出的洗护产品。从产品布局来看,它们主要聚焦于身体乳、沐浴露、护手霜等基础洗护品类,这些品类与香水的使用场景关联紧密,进一步推动了跨界的顺畅度。

《2025天猫身体护理白皮书》指出,香氛类身体护理人群与香水消费者高度重合,这为香水品牌跨界洗护提供了天然的受众基础,且香水品牌在身体护理领域的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
02

香氛洗护“情绪治愈”市场正在快速增长

如今,香味正成为美妆个护消费的重要决策因素,尤其在头发护理和身体护理品类中,消费者对于疗愈、放松等情绪体验的需求显著上升。

魔镜洞察MAT2025数据显示,留香类头发护理产品销售额达到93.7亿元,同比增长38.5%,增速领先大市。在身体护理品类中,消费者对香味的关注度已超越功效,评价声量占比超过50%。MAT2025数据显示,主打“留香”卖点的身体护理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1.8%,增速显著高于大盘。

图源:魔镜洞察

此外,香水香氛与洗护品类的融合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行业趋势。

我们此前一篇关于身体护理新品的分析中,可以发现不少洗护品牌的新品更注重强调香氛疗愈,身体护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。同时,品牌们也在通过推出香水香氛品类,拓展产品矩阵。

比如,今年4月,半亩花田就推出了首款香水——“空谷花园系列”,以及限定新品“空谷花园香氛系列”。浴见品牌也推出了“东方树木香氛蜡烛”作为补充品类,融入卧室放松场景。

可以看出,无论是洗护品牌还是香水香氛品牌,核心都在于抢占“香氛洗护”这片交织着感官体验与情绪价值的蓝海。

《2025年情绪消费研究报告》指出,中国“情绪消费”整体市场突破2万亿元,全球疗愈经济规模约7万亿美元,香氛洗护被视为最具渗透率的入口级品类。

从市场规模来看,2025年中国香氛洗护(含头发、身体、织物洗涤等)市场规模已突破650亿元,年复合增速保持在20%以上,是整个个护行业中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 。

同时,小红书调研显示,57% 的用户把香氛视为“舒缓情绪”工具,44% 用来“精神赋能”,香水/洗护香味从社交符号转变为私享疗愈载体。

在此背景之下,场景和品类也在不断裂变。

在品类上,传统品类持续高端化,留香洗发水、沐浴露等销售额增速可观,沐浴油、身体护理油等新兴香氛品类借助持久留香与情绪疗愈属性,快速切入高潜力细分市场。花果、青柠、绿茶等新兴香型增速均超过300%。

同时,新场景不断爆发。车载香薰、睡眠喷雾、衣物柔顺香氛等延伸品类出现,品牌通过“多场景包围”提高复购与客单价。

香氛洗护正在从“可选消费”变为“刚需体验”,从单一品类扩展为“多场景包围”的生态赛道。

未来,随着香味创新、技术升级(持久留香与温和功效的平衡)与场景渗透的深化,这场由 “嗅觉经济”与“情绪消费”共同驱动的变革,将持续改写洗护行业的竞争规则。

对于品牌而言,能否在香味记忆点、情绪共鸣力与场景适配度上形成差异化,将成为抢占这片蓝海市场的关键所在。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,香氛洗护带来的,早已不止是肌肤的护理,更是一场贯穿日常的“感官疗愈革命”。